從零售本質剖析Amazon Go策略思維
軟體
瀏覽數:8136
發布日期:2018/12/02

東、西方線上零售巨擘紛布局線下實體店面,包含阿里巴巴或亞馬遜(Amazon)等。

無論是希望透過線下體驗,再經由線上採購,或是配合物流體系提供消費者宅配服務等或是未來達到貫穿線上線下之「全通路」目標。線上零售業者已然侵蝕實體店面業者的業務,但現階段透過科技的運用,更賦予實體店面不同的新意。特別是亞馬遜創設的無收銀機店面,更是引發討論熱潮。基於Amazon Go店面集成了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相關技術應用,被科技界熱烈討論;但應可回到零售業角度分析Amazon Go於實體零售業的策略布局意涵。

在台灣討論Amazon Go,多以「無人」概念為重點,並對如何實現無人應用情境的技術多所著墨,如亞馬孫官方提及Amazon Go採用自駕車相關進階技術,如機器視覺或深度學習等。Amazon Go二店今年8月底開幕、緊接著三店在9月初進行營運,這些店面皆坐落於亞馬遜西雅圖總部附近;今年9月中旬芝加哥分店開幕,未來將在舊金山與紐約展店,顯現出亞馬遜插旗線下的決心。

Amazon Go首家店面鄰近地區有超級市場、便利商店及雜貨店等,面積1,800平方英呎(約50坪),等同於便利商店的規模,營業時間為每日上午7時至晚上9時,主打產品除以解決三餐為主的即食需求外,尚包括可提供給大眾回家花二、三十分鐘可完成一餐的食材等。

Amazon Go二店坪數較首店小,但三店較首店空間大,現有公布店址面積將擴大成為2,100平方英呎(約60坪),這個面積介於便利商店與超市。

隨著營業面積的擴大,也意味著Amazon Go實體店面擺放商品種類將擴充,可容納的來客數也將變多,其所需接收、感測、辨識、認知與分析的資料在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技術條件須更為完善。更大坪數的Amazon Go問世,可反映出亞馬遜在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等相關技術的突破。

亞馬遜在購併Whole Foods Market後,已與Amazon Fresh(生鮮配送)、Prime Pantry(小額訂購)與Prime Now(限時配送)進行結合。因此收購Whole Foods Market可謂一舉兩得,不僅是走向線下零售的重要布局,並可成為支援線上銷售的重要節點。

倘若Amazon Go有機會跨足至超級市場業務範圍,量販店Walmart會覺得芒刺在背,未來Amazon Go若能成功布局超級市場範疇,將意味著在網路商店的規模優勢,將有機會延伸至線下。

Amazon Go特色在於消費者無須排隊等待結帳,進出店面與採購行為以「用戶識別」進行管理,用戶在店內移動、拿取或放下物品的過程將被記錄下來。這意味著亞馬遜已在線下實體店面記錄、觀察並分析人們行為。現階段Amazon Go強調的特點並非無人,而是無收銀機,吸睛重點在於流暢完成購物流程。

亞馬遜未來期待實現的應是在線下亦可精準預測並滿足用戶需求。

對亞馬遜而言,線上零售成功只是零售業的一角,重點在於如何整合線上與線下並有效滿足用戶購物需求,無須贏者全拿。

而具備用戶基礎優勢的業者還有Google、Apple、Microsoft、Facebook或是中國大陸阿里巴巴、騰訊或小米等,除本業為零售的亞馬遜或阿里巴巴,其他業者與零售業毫無干係;道理很簡單,只要有人的地方,即存在於物品與服務的交易,而能夠影響交易過程的人、事與物,皆可說是零售業生態系的一環。

過往以零售為主要業務的業者,現階段不僅以零售為主,而並非以零售為主要業務的業者也選擇跨足零售。

現階段的大廠經營思維主要皆是以「人」為核心,藉此取得各面向資料才是關鍵,並以此做為發展全方位業務的重要基礎。

(本文刊登於2018/12/02 經濟日報 A12版)

關鍵字: 無人商店 ; 智慧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