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獨老化的臺灣:打造智慧化的照護模式
產業趨勢前瞻
瀏覽數:6174
發布日期:2017/01/01

人口高齡化是晚近全球最為關注的課題之一。按聯合國預估,台灣2018年時總人口中將有14%超過65歲,邁入「高齡社會」,2025年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年齡超過65歲的人口高達472萬名,屆時每10位國民當中便有2位為高齡人口。也正因為人口高齡化所帶來的影響全面且劇烈,歐盟、美國與日本等國自1990年代起投入大量資源,並先期擘畫各項政策來因應。我們必須問的是:2025年超高齡的台灣將呈現出何種的情境?

2025年當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時,若以出生時間來看,台灣出生於1950年前後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更將邁入75歲大關(共約177萬人),此一階段意味更多的高齡者進入生理、心理的「障礙期」,需要大量的照護與醫護服務。然而,正如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全球護理人員分析,當人口持續提升,醫療照護專業者的增長速率卻無法有效提升的情況之下,將使得照護人力缺口擴大,不利於應對高齡社會的各項問題。

反觀台灣情況,雖然晚近十年台灣執業醫師、護理師等醫療照護專業者人數呈現提升,但卻仍有一項不可忽視的課題:台灣高齡照護高度仰賴外籍勞動輸入。按勞動部統計,2002年外籍勞動者從事社福工作的人數超過12萬人,2015年時已達22萬人,成長近乎2倍,晚近其年成長率已呈現下降、緊縮。台灣從事社會福利相關工作的勞動者當中,超過70%為印尼籍,印尼政府於2015年便宣示,如雇傭國無法有效提升印籍勞動者的勞動待遇,將於2017年減少外籍勞動者的輸出,無疑對於高齡化的台灣帶來嚴重的衝擊,同時也反映出台灣過度仰賴外籍照護者勞動剩餘,以及缺乏應對機制的問題。

倘若回到2025年超高齡化台灣需求情境的探究,在人口高齡化的同時,家戶的結構也同時面臨變化,這樣的變化主要圍繞在「家戶小型化」趨勢之上,預期將衍生出兩個重要的現象,首先是家戶人口數持續縮小,愈老的人口呈現出愈高獨居比例,其次是以往由家戶、家庭所負擔的高齡者照護功能,將持續減弱。

關於高齡獨居化的課題,如按歐盟統計,65至74歲以上的群體獨居比率約為23%,75至84歲以上的高齡群體獨居比率則提高至近40%,85歲以上更高達58%,在台灣同樣的現象也越來越顯著,以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的資料顯示,台灣列冊需關懷的獨居老人(一般老人)比率,自2000年到2015年人數約成長20%,且持續攀高中,若再投以性別視角,又可以發現其中因為女性「平均餘命」普遍高過於男性,女性在終老前將面對6至7年的獨居期。

此外,隨著家戶的小型化,以往藉由家庭提供的高齡照護模式,將受到嚴重衝擊,然而同時間,台灣工作人口(15至64歲)數量約在2015年達到高峰後便開始衰退,這也意味著勞動將出現排擠效益,一方面無法維持經濟與產業發展所需的勞動力,一方面也有更多的高齡者需要照護勞動的填補,倘若未能改變高度仰賴人力的照護模式,相關的問題將成為家戶、國家沉重的負擔。

所謂的「獨老化」便是意味未來將有許多高齡人口,因處於獨居、缺乏社會連帶的境況之中,落入生理、心理以及社會關係「非健康狀態」風險提高的情況。而這不僅是對於個體來說是嚴重的問題,也將連帶影響家戶與國家的未來發展。

無論是過度仰賴外籍的照護勞動力、獨居化與家庭照護機能式微等,反映出台灣將無法有效因應高齡者照護需求擴大,台灣必須反省過去高度仰賴人力的照護模式,並且積極建構新型態的高齡照護模式,這樣的模式,又必須滿足提升醫護效率並提供照護者(家戶、醫護專業者)喘息、延長高齡者健康餘命的兩個基本目標。

反觀如日本等已開發國家,在面對高齡化與醫療照護缺口擴大的問題時,已開始尋求ICT與機器人新興科技的導入與布局,如即時檢測、緊急救援與定位、健康諮詢與診斷等,是新興產品與服務領域。無可諱言,台灣擁有良好ICT產業基礎,元件、設備的設計製造更是優勢所在。

然而,新型態的智慧醫療(高齡)照護,涉及各項軟體、硬體以及資訊的整合,同時也必須著重於「使用者需求」的設計。可以設想這樣的情況:當各項醫療、照護裝置廣泛出現並得以連結時,勢必將出現大量資料傳輸、分析需求,有鑑於此,網路、系統效能以及資料語意與格式融合技術,便成為台灣能否打造未來智慧型醫療照護的關鍵所在,它不是設備製造端的課題,是更為全面的軟硬體系統整合問題,而這股整合力是台灣當前迫切需要。然而,在此同時,也必須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與經驗進行解析,諸如獨居高齡者、失智症高齡者,以及相關的照護者需求,也必須有效藉由軟性的設計實力,來建構「有溫度」的產品與服務,是台灣必須跨越的挑戰。

仍需要一再發問的是:面對獨老化的台灣,我們準備好了嗎?

(本文刊登於工商時報 2017/01/01 A9版)

關鍵字: 高齡化 ; 獨老 ; 智慧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