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製作新突破—「容積捕捉」技術之發展現況與課題
  • 648
  • 出版日期
    05月25日, 2022
  • 作者
    NIKKEI ELECTRONICS
    ;
    資訊應用研究團隊
前言

影像技術逐步轉移至3D空間沉浸感的沉浸式媒體,尤以「容積捕捉」(Volumetric Capture)及虛擬製作(Virtual Production),被視為將「真實」帶入「元宇宙」世界的關鍵技術而備受矚目。容積捕捉乃是將實際的受拍體和該物體的動作或位置等空間整體作為3D數據資料完整捕捉。目前全球廠商積極進行投資或開發,包含:索尼(Sony)、佳能(Canon)、NTT DoCoMo、軟體銀行(Softbank)、CRESCENT等,這些廠商不僅開設專用攝影棚,未來更力圖透過智慧型手機等裝置並結合AI,使容積型影像的使用更加親民。本文將剖析容積捕捉技術,並針對國際主要廠商之服務現況及布局,以及產業機會與挑戰等面向進行探討。

目錄
    3D影像的演進與創新
    容積型影像邁入「自主時代」
    國際主要廠商布局策略
    下一哩路的課題:降低成本及數據資料量
    AI的發展將是今後普及之關鍵
    附錄
圖目錄
    圖一、主要廠商容積型影像的拍攝方案
    圖二、供個人使用的Kiosk型攝影裝置
    圖三、索尼採用的4K攝影機
    圖四、佳能採用的4K攝影機
    圖五、2019世界盃橄欖球賽使用之搭載伺服器貨車
    圖六、「TetaVi Studio」以紅外線測距且無須綠幕
    圖七、軟體銀行「xR攝影棚」內之4K攝影棚
    圖八、容積捕捉技術的主要課題
    圖九、使用容積型影像之擴增實境(AR)展示
    圖十、僅降低靜物影像的幀率
    圖十一、在不降低外觀品質的情況下減少數據資料量
    圖十二、以AI圖像處理技術壓縮影像
表目錄
    表一、日本主要容積捕捉攝影棚一覽
推薦報告
  • 以上研究報告資料係經由MIC內部整理分析所得,並對外公告之研究成果, 由於產業倍速變動、資訊的不完整,及其他不確定之因素,並不保證上述報告於未來仍維持正確與完整, 引用時請注意發佈日期,及立論之假設或當時情境,如有修正、調整之必要,MIC將於日後研究報告中說明。 敬請參考MIC網站公告之最新結果。
  • 著作權所有,非經本會書面同意,不得翻印或轉讓。
  • BACK
    評論此篇報告
    您的評論已送出
    我們會竭誠盡快地回覆您。
    分享此篇報告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
    登入
    正式會員第一次使用,請輸入會員編號/會員密碼/Email,系統會偵測第一次使用,註冊/認證之後,即可上線使用

    不是會員?

    邀請您申請免費試閱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