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
科技業的淨零轉型趨勢
  • 957
  • 出版日期
    05月31日, 2022
  • 作者
導論

為因應氣候變遷,各國逐步形成在2050達到淨零排放之共識。臺灣身為出口導向的經濟體,面對國內外的碳管制挑戰,亦開始布局淨零轉型,以符合國際貿易減碳趨勢。產業減碳是2050年全球達成淨零碳排的關鍵之一,其中科技業在減碳議題中扮演著多重角色,本文介紹科技業淨零轉型趨勢及全球科技大廠之淨零目標與路徑。

目錄
    淨零轉型趨勢驅動產業減碳
    臺灣的淨零轉型策略與架構
    科技業為淨零轉型雙引擎
    科技業減碳造就能源投資的典範移轉
    結論
    附錄
圖目錄
    圖一、產業減碳動機
    圖二、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電力消費
    圖三、通信業電力消費
    圖四、台積電再生能源使用規劃
表目錄
    表一、科技業的淨零碳排路徑
淨零轉型趨勢驅動產業減碳
為因應氣候變遷,各國逐步形成在2050達到淨零排放之共識。截至2022年4月,全球已有136個國家宣告朝向淨零碳排發展(Net Zero),其中13國及歐盟將之納入法案(德國、瑞典、葡萄牙、日本、法國、英國、南韓、加拿大、西班牙、愛爾蘭、丹麥、匈牙利、紐西蘭),33國發布政策宣示文件。在此趨勢下,國家、區域到民間組織陸續提出減碳相關政策。
國際政策與倡議
歐盟為達成其減碳目標,於2021年7月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預計在2023~2025年試行階段針對進口鋼鐵、鋁、水泥、肥料及電力等5類碳洩漏風險高的產品,要求出口商須申報上述產品的碳排放量;並擬於2026年正式實施後,要求出口商須購買配額,方可於歐盟販售,其用意在於避免歐盟減碳措施造成的碳洩漏風險,以及對歐盟境內企業的不公平競爭。
許多國際組織亦發起鼓勵企業低碳化轉型之倡議,如RE100、EV100、SBTi(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等,吸引愈來愈多品牌企業參與。加入的企業將設定100%使用綠電或達到淨零碳排的時程,並附帶要求其供應鏈廠商及產品達到減排、淨零排放、甚至負排放。
此外,金融投資產業、政府政策與社會/市場偏好,也在面對全球低碳轉型之際開始發生變化,基於因應氣候變遷、強化投資人信心、配合政策規範等因素,加上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良好的永續表現除可提升企業商譽外,更被轉譯為實質的收益成果,因此,國際間的投融資機構永續評比(如歐洲綠色債券標準),以及責任投資趨勢也備受重視。
國內法規與規範
在國內,產業減碳的驅力包括「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該法目前正修改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於法案中納入「2050淨零排放」目標,並就推動碳費、專款改善氣候變遷等議題進行減碳分配整體規劃;「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則訂定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目標,鼓勵綠電走向自由交易市場,並制訂「用電大戶義務」(俗稱用電大戶條款),規定契約容量達一定額度之用電大戶,必須藉由設置一定比例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或儲能設備、採購綠電憑證、繳納代金等方式履行義務。
上市櫃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也日益重視企業貢獻於ESG (Environment, Social , Governance)議題的各項指標揭露。上述的國內外法規、倡議,以及品牌客戶與投資人對減碳之規範與要求,皆為產業帶來了減碳的機會與挑戰。
圖一、產業減碳動機
圖一、產業減碳動機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2022年5月
臺灣的淨零轉型策略與架構
臺灣2050淨零轉型路徑
臺灣身為出口導向經濟體,面對上述國內外碳管制挑戰,須開始布局淨零轉型,以符合國際貿易減碳趨勢。有鑑於此,國發會在2022年3月發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建構科技研發及氣候法制兩大面向之基礎環境,以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策略,實現2050淨零排放之永續社會。
其中,在產業轉型部分,製造部門主要著重在產業的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循環經濟三面向;服務業則要著重設備或操作行為改善(空調節能、LED燈)、使用低碳能源、商業模式低碳轉型(綠色消費)、綠建築(外牆隔熱)等;建築營造部門,主要是建築能效的提升、導入智慧能源管理及智慧電表、低碳建築工法的研發等;運輸部門的轉型,在於提升電動車的使用量以及在地製造、推動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車等人本運輸等,以及以共享方式管理私有汽機車。
邁向淨零的2×2架構
在政策面,經濟部提出了「能源-產業」與「低碳-零碳」的2×2淨零轉型架構,以「先低碳、後零碳」為方向,優先推動技術成熟的減碳技術,同步盤點並投入資源在前瞻能源或減碳技術,以實現淨零排放願景;並且以「能源」及「產業」兩大排放部門為策略重點,能源部門「先能源轉型,再淨零轉型」,短期優先太陽光電、風力發電,並增加天然氣減少燃煤,長期極大化再生能源,透過能源轉型邁向低碳;產業部門則是「先減少排放,再淨零排放」,短期透過燃料轉換、綠電使用、循環經濟減少碳排放,長期則運用無碳製程、設備電氣化、碳捕捉再利用等技術達成淨零排放。
科技業為淨零轉型雙引擎
產業減碳是2050年全球達成淨零碳排的關鍵之一,為了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在能源、交通、製造、建築、農業等不同產業部門投入低碳/零碳技術與服務,是必要的發展方向。科技業在減碳議題中的角色與其他產業不同,除了從自身業務出發,減少直接排放、電力使用產生的碳排放以及其他間接排放之外,亦肩負著運用數位技術,提供其他產業及部門減碳解決方案的使命。
科技業的淨零碳排路徑
產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可以依照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與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共同發行之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定義,分為範疇一、範疇二及範疇三。
範疇一(scope 1)係指來自於製程或設施之直接排放,如工廠煙囪、製程、通風設備及組織所擁有或控制的固定燃燒源、製程排放及交通工具的排放;範疇二(scope 2)係指來自於外購電力、熱或蒸汽之能源利用間接排放;範疇三(scope 3)指非屬自有或可支配控制之排放源所產生之排放,如因租賃、委外業務、員工通勤等造成之其他間接排放。
對於科技業而言,針對範疇一的淨零碳排路徑在於提升建物、資料中心、設備的能源使用效率;範疇二的減碳重點,則在於綠電的採購及使用;範疇三著重在建立以減碳為基礎的終端消費商業模式,以及供應商管理與合作;其短期(2022-2025年)、中期(2026-2030年)、長期(2031-2050年)路徑見表一。
表一、科技業的淨零碳排路徑
表一、科技業的淨零碳排路徑
資料來源:EDF(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資策會MIC整理,2022年5月
目前全球具代表性之科技大廠,如微軟、蘋果、Google、SAP等,皆已訂定企業短、中期減碳目標,微軟甚至已立下長期(2050年)減碳目標,並針對範疇一、範疇二、範疇三之碳排放規劃淨零減碳路徑,概述如下:
微軟
微軟於2020年成立10億美元的氣候創新基金,發展減碳、去碳技術以及氣候解決方案,並且針對範疇一、範疇二、範疇三碳排放,對企業內部徵收碳稅。目標要在2025年100%使用再生能源;2030年使用全時綠電(用電與採購的零碳能源可全時匹配)、並實現負碳排放;2050年須從大氣中移除公司自1975年成立以來直接或間接(因電力消耗)排放的所有二氧化碳。
範疇一、二的排放量,將透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採用創新解決方案以及購買零碳能源等方式,減少到接近零碳排。針對範疇三,則須與供應商、業務團隊合作,運用微軟的人工智慧、大數據、數位化等技術減碳,並提供《供應商行為準則》,要求供應商必須計算並提報全部的碳排放量,微軟將在採購過程中運用此數據決定供應商合作對象,以使排放量在2030年減少至2020年的50%以上。
蘋果
蘋果公司目標在2030年實現碳中和,屆時將較2015年減少75%的排放量,其供應鏈需100%使用再生能源。
該公司降低碳排的目標範圍涵蓋範疇一、範疇二、範疇三,方式包括:(1)低碳設計。選擇合宜材料、提高材料效率,並設計高能源效率產品等工藝製造手法,降低碳密集度;(2)提升設備與供應鏈能源效率;(3)公司100%使用再生能源,並將供應鏈轉變為100%清潔、再生能源電力來源;(4)直接減排,透過工藝創新、減排和使用非化石的低碳燃料,減少設備和供應鏈的直接溫室氣體排放;(5)擴大投資碳移除相關項目,包括保護和恢復世界各地生態系統的自然解決方案。
GOOGLE
Google於2007年成為第一間承諾並達成碳中和目標的大型企業。自 2017 年起,Google每年購買的再生能源等同於公司用電量,並制定碳補償計畫,以中和Google 自創立以來在營運過程中產生的所有碳排放量。除此之外,Google更訂下在2030年前,成為第一間24小時全天候採用無碳能源(Carbon-free Energy, CFE)營運的大型企業。
Google更進一步在2021年與Sustainable Energy for All和聯合國共同發布「24/7無碳能源(CFE)協定」,該協定希望藉由能源需求方、供應商、政府、系統運營商、提供解決方案的業者、投資者和其他組織,透過創新的技術、產品、解決方案、政策革新,讓能源系統可以實現每小時、每天都使用無碳能源,加速推動全球電網轉型。
SAP
SAP之資料中心自2014年開始即使用100%再生能源,2017年,SAP成為德國第一家採用以科學為基礎設定減碳目標(SBTi)的公司,承諾到2023年實現碳中和、2030年實現淨零排放。
SAP透過三項策略達成2023年範疇一、範疇二、範疇三的碳中和目標,包括:(1)避免。在所有可能的活動避免產生溫室氣體,例如以線上遠距會議取代實際商務出差;(2)減少。若無法避免溫室氣體排放,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排放,例如提升建築、資料中心運營的能效,鼓勵運具共享及電動汽車等行為;(3)補償。對於無法避免的商務差旅,SAP引入內部碳價格以抵消相關碳排放,或透過技術創新工具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運用數位科技協助產業淨零轉型
運用科技業握有的數位技術、工具協助減緩氣候變遷,可加速各產業實現永續發展目標,如透過感測技術、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人等技術,改善各部門的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同時創造就業機會。
就製造部門而言,以物聯網、感測、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為基礎的智慧製造,可自動將產能調整至最佳化狀態,並遠端修復故障機器,與未運用這些技術的產業相比,可以降低製造業對勞動力的依賴,提高生產力,並降低工廠整體能源消耗和排放量。
住宅部門亦可從中獲益,在智慧建築的設計和施工過程中,可運用智慧能源系統強化綠色建材的使用效益,例如根據入住時間及主要的外部氣候條件等,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在家庭中,透過智慧電表連接到智慧家庭控制裝置,可以節省家戶耗能,在某些情況下,還可將多餘的電力從消費端回饋給電網。
至於在運輸部門,遠端資料的即時處理與分析可以提高航運燃料效率,並且為貨物抵達和離開港口提供最佳化模型,減少貨物空轉時間、提升轉運配送效率。
科技業減碳造就能源投資的典範移轉
臺灣科技相關產業歷年電力消費持續上升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資料顯示,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電力消費自2012年398億度電上升至2018年511億度電、2021年600億度電;2012~2021年複合成長率4.2%,2018~2021年複合成長率4.1% (見圖二)。通信業電力消費自2012年14億度電上升至2018年23.9億度電、2021年25億度電;2012~2021年複合成長率6.1%,2018~2021年複合成長率2.0% (見圖三)。
圖二、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電力消費
圖二、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電力消費
註:電力消費面行業別統計數值,自2018年起已依行政院主計總處「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第10次修訂)校正,故各業別統計範疇於校正前後存在差異。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資策會MIC整理,2022年5月
圖三、通信業電力消費
圖三、通信業電力消費
註:電力消費面行業別統計數值,自2018年起已依行政院主計總處「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第10次修訂)校正,故各業別統計範疇於校正前後存在差異。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資策會MIC整理,2022年5月
在臺灣,已加入RE100倡議並設立淨零轉型目標的科技大廠,以台積電及台達電較具代表性,其減碳目標與策略概述如下:
台積電:全球第一家加入RE100倡議的半導體企業
台積電於2020年7月加入RE100,成為全球第一家加入該組織之半導體企業,設立2030年全公司生產廠房25%用電(圖四)、非生產廠房100%用電為再生能源,2050年年底之前,全球據點將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更在2021年9月承諾,將於2050年達到企業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
台積電的減碳策略包括:推動低碳製造,採用最佳技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成為產業低碳製造標竿;購買再生能源及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透過節能措施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其中,在使用再生能源部分,台積電的綠電主要來自於企業購售電合約(Corporate renewabl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s, CPPA),2020年7月承購沃旭能源大彰化西南第二階段和大彰化西北離岸風場共920MW裝置所有發電量;2021年12月,達德能源(wpd)也宣布與台積電簽訂再生能源電能直購合作協議書,開發風場之裝置容量為1.2GW。
圖四、台積電再生能源使用規劃
圖四、台積電再生能源使用規劃
資料來源:台積電(2020),資策會MIC整理,2022年5月
台達電:2017年即通過SBT審查,開始自主減碳
台達電於2021年3月加入RE100倡議,設定2030年全球據點將100%使用再生能源及碳中和的目標。其減碳策略以廠內能源管理以及導入綠色電力為主,綠電取得方式包括太陽能自發自用、自蓋電廠,搭配購電協議(PPA)或再生能源憑證(RECs)。2021年8月,台達電與台汽電綠能簽訂PPA,採購風力發電裝置量7.2MW。
由上述說明可知,與科技相關之製造業以及服務業,過去十年的電力消費隨著經濟成長持續上升,臺灣的科技產業目前強調針對電力消費(範疇二)進行減碳,將對整體淨零轉型帶來極大助益,且企業購買綠電,將帶動更多的綠能產業來台投資。
結論
產業減碳是2050年全球達成淨零碳排的關鍵之一,科技產業的淨零轉型,一方面貢獻減碳效益、創造經濟機會,但另一方面,因數位化趨勢帶動商品及服務需求的成長,卻又將抵消氣候變遷減緩的成果,兩者需仰賴適當的政策導引,才能達到減碳與經濟發展的平衡。
科技業在減碳議題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建議業者針對減少自身的直接與間接碳排放,將範疇一的減碳重點放在提升建物、資料中心、設備的能源使用效率;範疇二重點則在於採購、使用綠電;範疇三著重在建立以減碳為基礎的終端消費商業模式,以及供應商管理與合作。同時,盤點自身掌握之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機器人、區塊鏈等關鍵數位化技術優勢,提供產業數位化之能源管理服務,帶動產業能源轉型。
附錄
英文名詞縮寫對照表
中英文名詞對照表
  • 以上研究報告資料係經由MIC內部整理分析所得,並對外公告之研究成果, 由於產業倍速變動、資訊的不完整,及其他不確定之因素,並不保證上述報告於未來仍維持正確與完整, 引用時請注意發佈日期,及立論之假設或當時情境,如有修正、調整之必要,MIC將於日後研究報告中說明。 敬請參考MIC網站公告之最新結果。
  • 著作權所有,非經本會書面同意,不得翻印或轉讓。
  • BACK
    登入
    正式會員第一次使用,請輸入會員編號/會員密碼/Email,系統會偵測第一次使用,註冊/認證之後,即可上線使用

    不是會員?

    邀請您申請免費試閱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