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景氣,更需要長遠永續的因應策略
產業趨勢前瞻
瀏覽數:1543
發布日期:2012/01/19

當不景氣變成了常態,除了緊急應變措施,我們需要更長遠永續的因應策略。作為不景氣防禦能力最強的國家之一,瑞士的幾個發展特色,或許值得借鏡。

產業多元佈局就是分散風險

兩兆雙星產業光環不再,牽動的不只是經濟數字下滑,也影響了社會結構的穩定性,因為無論從產值、就業人口來看,電子業都牽動著台灣整體經濟命脈。瑞士的金融服務業馳名全球,事實上機電才是瑞士最重要的產業部門,另外生醫、鐘錶產業亦佔有相當重要的比例,且瑞士蟬聯多年WEF旅遊競爭力第一名的寶座,觀光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中心主任Dr. Stephane Garelli即曾評論瑞士:「世界上只有很少數的經濟體所倚賴之主要企業是來自如此多元的產業,這顯然是個競爭優勢」。

反觀亞洲,實踐「瑞士精神」最透徹的國家,或許就是新加坡。儘管中國已經普遍成為諸多外商最主要、也最重視的市場,但在選擇亞洲總部的落腳地點時,新加坡卻往往能獲得青睞。

香港、台灣對於經營中國市場有著「人親土親」的優勢,反觀新加坡位居南亞,加上腹地狹小、缺乏資源,能發展的產業型態看似相當受限,然而近年來,不僅在區域金融中心上有取代香港之勢,在製造業上的佈局也非常積極,甚至新加坡經濟發展局還提出「製造業的首選地點」口號,企圖在2018年,將製造業產值提升一倍,並增加高階製造人力佔整體勞動人口的佔比。

正因為地小人稠,新加坡遂更加積極縝密、有計畫地引入高端製造業,使得跨國太陽光電、甚至石化大廠盱衡亞洲各國投資環境後,最後還是選擇落腳在這塊彈丸之地。無論是環保或經濟的考量,台灣製造業的下一步應該怎麼走一直受到熱烈討論,趁著全球經濟趨緩,或許正是重新擬定整體產業策略的最佳時機。

持續提升並發揮人才優勢為當務之急

近日來最受矚目的國內新聞之一,大概就是餐飲業豐碩的業績與年終獎金了。近來不少在陸台商或陸商選擇在台灣進行研習活動,其目的不只是教育訓練,更重要的是觀摩台灣服務業的經營方式與服務態度。過去港台一直是外商精品服務業進軍大中華區市場的首發站,隨著中國消費勢力的崛起,這批管理人才自然是開拓此一新興市場的先鋒,然而隨著大陸接班人力的養成,這群專業經理人的角色也逐漸被取代而黯然返台。這些深諳跨國品牌經營模式且擁有內地網絡的專業智慧,不正是致力於邁向品牌化的台灣產業、最珍貴的人才資源?

今年以來中、港、韓、星或明或暗的挖角行動,導致台灣不少學界、業界人才遠走他鄉,這反映了留才的問題,也意味著台灣人才確實具備競爭力;儘管國際化程度仍待加強,不少外商主管仍肯定人才是台灣的最大資產,尤其在兩岸三地中,台灣人才的專業能力、忠誠度最令人信賴。

瑞士總人口僅台灣的三分之一,面對更為吃緊的人力供應,一方面以「工匠」精神建立高附加價值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則吸引各國人才近悅遠來;反觀台灣在需求端面臨對岸的強勢競爭,以及供給端少子高齡化的雙重壓力下,我們需要更永續的人才策略。

不只是營運總部,更是整體國家行銷

馬總統在黃金十年規劃的經濟發展目標之一,即是企圖將台灣打造為外商區域總部,讓台灣作為企業著眼中國市場的基地。借鏡瑞士在經營「歐洲門戶」的策略,係藉由各種雙邊協議確保與歐盟間的金流、人流、物流往來無礙,並以極具競爭力的稅制吸引各國投資;除了確保經貿環境的自由與彈性,從瑞士經濟部在今年6月公布之「2012~2015年促進瑞士經濟基地發展策略方案」可以發現,除持續擴大出口並對外招商引資外,配合觀光推廣整體行銷國家形象,也在這次的方案中被列為四大推動策略之一。

根據瑞士智庫SwissHoldings針對企業設立總部的研究調查中,發現「鄰近重要市場」在所有決策因子中竟然排名在10名之外,重要性不如人才可及性、生活品質、地方形象等;由此可見總部經濟的經營,需要的是更全面的佈局,更是法制、教育、環境等水準的整體提升。

關鍵字: 產業多元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