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三國合作加速 台灣應即早因應
產業趨勢前瞻
瀏覽數:1062
發布日期:2011/08/18

中日韓三國的領導人會議始於1999年11月,由當時中國大陸總理朱熔基、日本首相小淵惠三、韓國總統金大中在菲律賓出席東協會議期間,舉行首次三國領導人早餐會,開啟三國領導人在東協10+3框架內會晤的先例。經過多年運作後,於2008年舉行首次正式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其後每年舉辦一次,並視當年國際經濟情勢與總體環境發展,簽署不同合作協議。

過去,中日韓三國由於中日歷史情結、中國大陸與北韓關係密切、日韓對獨島主權爭議等問題,使得三國互信程度不高。因此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僅以加強溝通為主要目的,實質作用不大。但在兩岸簽署ECFA後,韓國對兩岸合作的危機感大幅提升,並積極在中日韓三國中扮演推動角色。在南韓總統李明博提議並爭取在韓國建立三國合作秘書處後,於本次會議中取得重要進展,將在今年於韓國落實。中日韓三國在建立常設性組織後,預計將加速三國合作,對台灣主要有以下影響:

  • 三國加速投資協議的洽簽,在排除非關稅障礙後,日韓對大陸的投資布局勢將加大,技術層級也將提昇,特別是韓國對於在大陸投資先進技術製程步伐較快,將對台灣目前在兩岸供應鏈上扮演的角色形成競爭壓力。
  • 中日韓展開循環經濟、綠色能源合作,欲在今年建立循環經濟示範基地。由於日本在綠能產業發展較早,技術較為先進,而韓國可將技術進一步產業化,再配合中國大陸市場發展。若中日韓展開合作並建立試點基地,在分工明確下,台灣欲切入中國大陸綠能市場將有較大障礙。
  • 三國簽署FTA進程加速,加上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對接,區域經濟整合更形密切。台灣除了與大陸簽署ECFA外,尚未與其他國家簽署FTA,置身於區域發展之外,將對出口貿易不利。
  • 面對中日韓三國加速整合,對於台灣而言,應善用兩岸已建立經合會產業合作小組的基礎,領先在中日韓三國祕書處成立前,進行在雙方產業鏈上適合共同佈局、以提升競爭力的重點產業研究,並加速推動兩岸合作。其中可以綠能產業為優先合作項目。

    另外,亦應加速對外洽簽FTA,藉由一個代表協議的簽署(如台星FTA),發揮對外合作的示範作用,以爭取更大的國際經貿空間,減緩東亞區域整合下對台灣對外貿易的衝擊。

    關鍵字: 領導人會議 ; 中日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