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釀災 危機就是商機
產業趨勢前瞻
瀏覽數:3922
發布日期:2016/09/22

今年夏天實在很熱!不僅台灣熱,到日本出差,也感受到極高的氣溫。不僅溫度異常,有時雨下得又快又急,讓人躲避不及,但有時又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雨。根據研究機構的分析,氣候變遷對世界所造成的衝擊持續增加,尤其是水、旱災。

由於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極端氣象變化,未來只會愈趨頻繁,而其造成的損失也將更巨大。未來若全球均溫持續上升,每年可能將增加300萬受淹水之苦的居民;中緯區以及低緯半乾燥區的乾旱將變得明顯,森林火災頻率上升。而乾燥使得土壤退化,農作物、牲畜產量都因此下降,將產生缺糧的危機。

更需注意的是,熱浪變得更嚴重,對老人、兒童、慢性病患者尤其造成威脅。水災則使得傳染病、呼吸道疾病、皮膚病的感染風險增加,未來醫療負擔將更為沈重。

以國內而言,統計資料指出,僅2013年我國因颱洪災害造成的一級產業損失約24億元,對應的公設復健及搶修金額約74億元,總和已近百億,這尚不包括民眾生命財產損失及直接設施損失;若擴大至2011-2013年,一級產業災損及公設復健搶修金額則高達266億元,平均每次重大災害公帑損耗約27億元。

若由2011-2020年來看,若以等同於2001-2010年氣候災害發生次數來計算(約80次),農損及復舊經費將高達2,200億元,這尚未計入如莫拉克風災等極端受災情況。

不過,危機也會帶來商機。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是全球性的議題,若台灣能夠在異常氣候預警、河川超限流量預報、面對大型水災的都市因應、受災與救援資訊的整合平台、顧及多元居民的災後重建機制,以及災後都市機能的迅速回復機制等方面,在預警與災後重建系統和與水共生的工程設計與調節機制上,提出卓越的解決方案,相信有機會在出口市場的拓展上獲得大幅度進展。

因此,建議政府應思考在防災制度、災害防治管理及相關技術發展方面同時並進。

在防災制度上,除了能橫向整合成全災型的災防管理機制,強化部會及地方間的合作外,各部會也應進行業管權責範圍內的整體國土規劃,使民眾遠離易致災之地。

在災害防治管理方面,有計畫地發展整合災、害、救之調度邏輯與平台,提升資訊整合與擴散速率,加強對於民眾的風險溝通,提升全民災防意識,並協助企業與民眾進行風險控制與風險財務作為。

這些推動災防產業的發展規劃,都能伺機拓展全球市場。台灣應更有企圖心的建立完整災害防救網絡,深入盤點目前國內防救災體系缺口與未來重點技術發展趨勢,進而掌握當前國內災防技術的核心能耐,強化全民災防意識,朝向成為全球具影響力力的經驗與技術輸出先導國家而努力。

(本文刊登於經濟日報 2016/09/22 A19版)

關鍵字: 氣候變遷 ; 災害防治 ; 防災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