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百年的三個數位大計
軟體
瀏覽數:1737
發布日期:2011/06/22

上述的這些事實,不斷的在提醒我們一個大趨勢:數位世紀來臨。問題是,我們準備如何因應?今年適逢建國百年,全台都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卻多是短暫的,明年就沒有的。能否將視野拉得更遠,選擇做些讓下世代在建國兩百年值得慶祝的大事?數位民主也許是個議題,它是未來社會的基礎,國家發展的百年大計。

網路進入日常生活,數位世紀來臨

回顧歷史,從1981年IBM推出全球第一台PC、1990年網路瀏覽器(WWW)誕生,到2000年的網路泡沫,這二十年可說是數位啟蒙時代,讓產業體認網際網路建構的虛擬世界雖然充滿許多危機,但是也帶來創新的活力與契機。

隨著2001年維基百科(Wikipedia)推出、隨身聽替代品iPod與iTune誕生、Netflix創新DVD出租模式打敗百事達,2004-2006年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社交網站陸續成立、2007年iPhone與Kindle兩項產品,帶動應用市集與電子書的熱潮,至今仍在延燒。

2010年iPad帶動平版旋風,吸引實體零售通路等品牌企業,爭先搶進應用商店,進行一對一精準行銷。例如Muji、Uniqlo、H&M等連鎖服飾業結合地圖與GPS定位,提供最新的產品資訊與周邊商店訊息,FENDI、GUGGI、ZARA等精品大廠,更將此行動平台視為佈局年輕世代的重要策略。

展望未來十年,在電視、電腦與電信的數位匯流趨勢之下,數位化的影響將從產業經濟面快速擴散到社會生活面,人們將生活、工作與娛樂在高度數位化的環境當中。

人口結構改變,下世代數位行為大相逕庭

以美國人口結構為例,1990年X世代(1964-1974)與Y世代(1975-1984)合計佔美國成年人人口14.6%,到2010年X世代佔17.5%、Y世代佔30.8%,總計佔成年人口48.3%,XY世代已經是美國社會的主幹、職場的中堅,對國家與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在金融業,嬰兒潮世代(1949-1963)使用網路銀行的比例不到三成,而X世代超過四成、Y世代將近五成。零售業也存在同樣的趨勢,嬰兒潮世代上網購物比例不到兩成、X世代將近三成、Y世代接近四成。

在閱聽行為方面,更是存在明顯的差異,電視仍是嬰兒潮世代的主要媒介,Y世代或N世代(1977-1997)是運用數位科技成長的第一代,這些年輕人超過八成每天使用Facebook、超過四成看網路電視,他們在數位媒體的時間遠超過類比,未來的Z世代(1998以後)是數位原生族群,目前8-12歲青少年,超過50%每天上網進行各項活動。

更重要的是,若要網路與電視二擇一,所有國家的Y世代都是選網路棄電視。因此,在擘劃產業黃金十年發展的關鍵時刻,有必要多融入Y世代的想法與意見,並將下世代的數位行為與影響力,當成是思考社會長程發展重要的起始條件。

打造數位國家,兼具經濟與社會兩性平衡發展

近來,經濟的「無感復甦」成為民眾的心聲,如何提高社會幸福感、活化地方經濟,研擬兼具經濟成長與社會價值的產業發展政策,逐漸成為政府施政的難題。

以數位電視為例,長期以來我國有線電視的產業結構存在很大的爭議,影視內容自製比例不高,且多為低成本的政論節目,加上僵化的收費機制與封閉壟斷的結構,造成不利創新的惡質生態,不僅社會觀感差,對於下世代年輕學子也是負面教材(我們看到多數的家長不願意小孩看電視,甚至乾脆關掉電視)。

根據資策會MIC的研究,各國政府除了加速推動數位電視轉換的時程之外,特別重視網路電視的發展,以及影視內容的社會與文化價值。有兩個主要的原因:

第一,網路是產業創新商業模式的泉源,影視內容(video)佔消費者網路頻寬超過九成、隨選視訊VOD使用量每2.5年倍增、使用者自創內容(UGC)大增,YouTube每月被瀏覽影片超過8.5億小時,Apple、Google、Microsoft等國際大廠,都將聯網電視列為公司中長期發展的重要戰略。

第二,數位內容具有提升全民資訊素養、創造幸福感,以及擴散國家文化品牌的策略價值。例如:英國每年將50%的電視執照收入(約18億英鎊),投入創造優質內容,並且成立新頻道C4C,充實兒童與老人適宜觀看的內容與影音教學服務,此外更透過iPlayer平台,考量下世代不同載具需求,提供跨終端下載等多元收視服務。目前提供收視的載具除了傳統電視之外,還包括電腦、手機、Wii、PS3等遊戲機,根據英國統計只有8%的收視是即時的(Live),推動多元收視服務是英國政府擴散優質內容,提升全民資訊素養,邁向數位公民權願景的重要里程。日本政府也有類似的政策,要求電視廣播業者提供跨終端的On Demand服務。此外,日本政府更將內容產業的發展當成是活化經濟與促進觀光的重要策略。

台灣擁有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深厚的繁體漢字美學基礎、多元包容的文化內涵,這些都是數位內容產業的主要的競爭優勢,若能對應全球華文熱潮、聯網電視跨境服務的特性,掌握數位產業匯流(內容、平台、終端、服務)的趨勢,我們很有機會成為科技文化大國,再創經濟奇蹟。然而,這個美夢的前提是需要建構新的核心能力:文化技術力,一種結合創意、敘事、美術、軟體,以及文本國際化的軟實力,這種短期不易顯現效益的能力,卻是國家長期發展的重要根基。

3D並進,對應不同群體的差異需求

過去二十年來,台灣的數位化發展已經有很好的基礎,如何更上一層樓,讓數位應用更普及、數位活力得以擴散,同時兼具經濟產值與社會價值。我們嘗試拋磚引玉,提出3D數位框架,作為迎接建國百年,擘劃國家數位大計的思考。首先是Digital Infrastructure,透過數位基礎環境建構,厚植產業發展與社會應用的根基。其次是Digital Inclusion,提升數位落後族群的應用能力,增進社會幸福感,使每一位國民成為數位公民。最後是Digital Innovation,槓桿數位領先族群創意,孕育文化技術力。

以數位內容產業為例,在數位環境方面,可考慮設立內容產業特區,提供雲端運算公共設施與服務。設計誘因如企業社會責任等,鼓勵企業贊助拍攝高品質的台灣地方特色內容或產業發展紀錄片。研擬一套融合社交網路、應用市集、聯網電視的機制,結合行銷品牌台灣,有系統的將台灣的自然生態、景觀、人文、歷史、美食文化等在地內容進行國際推廣。

在落後族群方面,可思考針對兒童或老人提供跨終端的教學內容、針對銀髮族群提供保健影視內容與對應的醫療照顧服務。針對低收入或弱勢族群全面進行聯網電視轉換。提升優質內容自製率,例如多些報導世界局勢,培養國際觀的頻道,以提升全民的資訊素養。在領先族群方面,可思考推動電視廣播業者進行On Demand化,借鏡英國或日本提供跨終端的多元收視服務。打造數位創意媒合與擴散平台,獎勵運用數位科技進行創作與創業。最後是將文化技術力,列為國家中長期重點人才培育方向,設計誘因鼓勵年輕世代投入。

台灣不大,資源有限,從策略佈局的角度需要的是取捨,不是面面具到。聚焦年輕世代、兩性平衡、3D並進,是台灣邁向數位民主的關鍵。

關鍵字: 聯網裝置 ; 數位世紀 ; 人口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