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I經濟發展方興未艾
軟體
瀏覽數:2641
發布日期:2015/08/17

事實上,自2000年起,美國新創電子商務、網路相關業者即相繼以開放API方式,快速擴張業務規模,創造龐大經濟效益。拍賣網站eBay在2000年開放其API,目前已累積約2,000個應用軟體,透過API而來的交易約佔6成之多。

Amazon於2002年開放API,讓小型零售商輕易在其電子商務平台開店,銷售配送商品,開拓全新通路。Amazon亦因此獲得增加商品種類與提高交易金額的好處。之後在其Amazon Web Services雲端服務亦以相同概念,提供開放服務介面,協助新創企業以較低成本建置所需資訊應用環境,造就Amazon在雲端服務市場的領先地位。

其他如Google、Facebook、Twitter,以及在CRM軟體市場快速崛起的Salesforce等,亦採取相同開放策略,吸引開發商共同投入編寫程式,以達到功能更強大、服務更完整的效益,進而吸引更多用戶加入,創造更高使用量與平台價值。

目前公開API的案例有增無減,並從原本之網路服務領域,擴大至電信、金融等一般民營企業。中國大陸的網路三強,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亦積極開放自家API,以爭取開發商,擴大服務、增加營收。最近因搶購風潮喧騰一時的SoftBank機器人「Pepper」,亦採公開API,並免費提供開發商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方式,以期加速應用軟體之多元性與豐富度,進一步帶動市場銷售。

在開放API,結合串連第三方開發商資源投入應用開發,以借力使力方式,達到相互拉抬、雙贏互利策略蔚為風潮下,新的B2D(Business to Developers)商業模式儼然成形。此外,開放政府資料(Open Data)政策的推動與實施,氣象、交通、醫療、農產等資料公開化,亦有助於創新應用服務的開發,可謂為API經濟發展的另一股動能。對企業而言,開放API雖必須投入資料/應用轉換、認證與安全管理、API即時更新等作業程序之時間與成本,但相關的技術門檻不高。關鍵在於如何從中獲利,獲利來源則因商業模式而異。

API經濟之商業模式相當多元,主要可分為直接收費、服務互補與利益分享等三種。

直接收費型

乃開放API提供商,將內容/服務轉換為API,並視為商品銷售,直接向開發商收取費用。收費標準則有依照量或功能等計價方式。例如,車廠將長期收集之汽車使用資料,轉換為API,以收費方式開放給保險、金融等業者使用,業者可據以評估車險風險、計算車貸費率、設計個人化服務等,以提高用戶滿意度與營收獲利。車廠則可運用現有資產,創出新產品與營收來源。

服務互補型

由開放API提供商,提供開發商新功能與服務之開發環境,藉以達到提升API提供商服務完整性、豐富度,或服務推廣擴散之目的。對開發商而言,亦可能因附加服務之提供,從用戶端獲取營收。Google Maps API可謂此類型之代表典範案例。

利潤方享型

為開放API提供商,提供API給開發商,進行應用服務之開發與串連,再從該服務增加的收入,分配利益。例如,電子商務平台提供API給開發商,開發商品檢索等應用服務等。

綜合而言,開放API可產生快速開發更多創新服務、開拓更多營收管道、強化合作夥伴關係與接觸不同區隔客戶族群等效益。在API使用擴大狀況下,各種應用亦將快速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大量資料的產生,而資料之應用範圍擴大,所衍生的服務將形成新的API。在此正向循環發展下,未來開放API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容小覷,近來Intel、IBM、Cisco等大廠皆已展開佈局與併購行動,新創業者亦相繼成立搶食市場大餅。

從台灣產業轉型之角度,在軟體為核心、服務為導向,提升附加價值為目標的思維下,積極參與API經濟之發展,為一值得思考的方向。企業可從自身能力、內部資源、競爭條件等不同層面進行評估,扮演API提供者,抑或利用外部API,達到縮短新產品/服務上市時間,開闢新營收來源之目的。

尤其,在物聯網相關技術逐漸成熟,從過去的人與人、人與物連結,乃至物與物的萬物聯網時代,各種智慧化應用服務將推陳出新快速變化。企業經營應跳脫受限於內部資源的封閉模式,採行開放API策略將是降低技術開發成本,強化合作關係,快速串連介接各行各業垂直應用,進行創新與轉型的重要一環。

關鍵字: API ; Open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