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太陽光電中游電池片廠商 位居全球領導地位
產業趨勢前瞻
瀏覽數:1255
發布日期:2010/12/22

中上游產業加速移往亞洲,兩岸廠商引領全球 補貼費率的調降,相對考驗廠商的成本下降能力,歐、美、日等國際大廠,一方面轉向系統領域發展,另一方面則將中游製造活動外包,甚至外移至亞洲。資策會MIC預估,兩岸太陽光電中游電池片廠商將取得全球領導地位,2010年兩岸電池片產能約達17.7GW,預估2011年兩岸電池片產能將可望達到30GW,然而新舊廠商的產能競賽也將引發電池片降價的壓力。兩岸太陽光電產業優勢,在就近供應的需求下,自中游電池片向上延伸至矽片、矽材,將成為未來的成長區塊。而進入較晚的韓商也積極佈局,是值得多加留意的新興競爭力量。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顧問高鴻翔表示,隨著ICT大廠的參與為台灣模組產業注入新動能,以及中國大陸太陽光電廠商積極擴充電池片產能,強化其垂直整合態勢,新的產業競合佈局正在悄然成形。

矽晶技術穩居主流地位,新興技術投資漸增 中上游製造產能積極擴充,將促使系統裝置成本持續下降,矽晶主流地位得以持續。然而在矽晶技術成熟,造成轉換效率提升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廠商研發新興技術的動作將轉趨積極。此外,除目前發電成本相對具競爭力的風力發電之外,北非、美西正積極規劃的太陽熱能發展計畫,也是需要密切留意的替代技術。

台灣太陽能電池片廠商將面臨成本、市場、客戶三大挑戰 台灣在2010年至2011年間將新增七家電池片廠商,產能從2009年的2.5GW躍升至2010年的5.7GW,以及2011年的11.7GW,而中國大陸電池片產能於2010年也倍增12GW,2011年將達到18至20GW,兩岸電池片產能的規模競賽勢必引發價格競爭。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顧問高鴻翔表示,2010年12月在氣候因素影響下,已促使殺價競爭提前到來。未來成本競爭勢將成為生存首要關鍵,掌握原料、製程創新、品質提升是無法避免的重要課題。

在歐洲市場衰退下,美國、日本、中國等新興市場成為競爭關鍵。然而,設定在地供應條款且精打細算的美國市場、自給能力與進入障礙高的日本市場、行政限制繁雜的中國大陸市場,都將考驗台灣廠商的佈局能力。在中國大陸中小型模組廠式微、歐美模組廠商競爭力下滑,以及中國大陸廠商大幅擴充電池片產能的態勢下,生存空間的重新定位,將考驗台灣電池片廠商的經營智慧。

上游矽材、矽片與中游模組產業具成長潛力,但須面對學習競賽 隨著中游電池片產業的跳躍式成長,上游矽材、矽片在就近供應的需求下,未來幾年將深具成長空間。不過,在中國大陸、南韓廠商已提前進入、規模量產的情況下,除了技術上的學習競賽,上下游的策略聯盟關係建立也是一大考驗。在ICT大廠切入的態勢下,台灣太陽光電模組產業也將因具備企業品牌、全球運籌、資金能量之候選者的挹注,而將呈現大幅成長的態勢。

資策會MIC表示,台灣業者能否迅速適應不同特性的產業經營,減少嘗試錯誤的學費,也將使廠商面臨規模龐大而心態不「托大」的挑戰。

關鍵字: 太陽光電 ; 電池片